供應鏈的概念是從擴大的生產(Extended Production)概念發展而來,現代管理教育對供應鏈的定義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到制成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一個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所連成的整體功能網鏈結構”。而間接物料供應鏈管理,則是指為了使供應鏈運作達到最優化,以最少的成本,令間接物料供應鏈從采購開始,到滿足客戶的所有過程。間接物料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橫向一體化”,也就是說企業將自己的一部分間接物料采購需求外包出去給供應商,并將供應商作為自己的生產中的一個部門,跟這些間接物料供應商形成一種水平管理,稱之為“橫向一體化”。間接物料供應鏈管理主要體現在如何加強合作、加強對資源的協調運作和管理水平。
間接物料供應鏈管理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增強企業競爭力,最首要的目標是提高顧客的滿意程度,即做到將正確的產品或服務,按照合適的狀態,以準確的數量和合理的成本費用,在恰當的時間送到在指定地方的確定用戶。
對于企業來說,間接物料供應鏈管理能有效地消除重復、浪費與不確定性,減少庫存總量,創造成本優勢。有了成本優勢,就可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其次,間接物料供應鏈管理能優化鏈上成員組合,快速客戶反應,減少采購耗時,創造競爭的時間和空間優勢。間接物料供應鏈上的每一個企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督促彼此做到更好,才能實現協同共贏。最后,間接物料供應鏈管理通過建立成員企業之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充分發揮鏈上企業的核心能力,創造競爭的整體優勢,以推動整個供應鏈條的不斷發展。
在企業中,產品的成本構成中可能有超過60%需要外部采購,這就意味著在生產成本中,有60%在采購項目上。而間接物料的采購雖然只占其中的15%左右,但是耗時卻占68%左右,所以,如果企業需要進行成本和時間上的控制,對于間接物料的采購項目就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而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也一定要高度關注間接物料采購過程成本的控制。
在供應鏈環節中,企業不再是要做大做全,而是要在自己的環節做細做精,然后與供應鏈中的其它企業進行分工合作,與供應商也“化敵為友”,實現合作共贏。這就要求企業與供應商要實時互動,共同捕捉市場需求,并且進行敏捷的協同產品創新,從而獲得擴大市場的機會以及獲取高額利潤。同時以合作為基礎,共同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而長期的持續合作關系意味著供需雙方共同的發展、互相的信任以及高度的可靠與忠誠。此外就是采購方與供應商之間實現部分的信息共享。這種信息共享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數據,更重要的是主動的去分享戰略方面的信息,以便共同制定最佳的計劃及采取最有效的手段來滿足需求。
企業對間接物料供應商的選擇不再只是以價格為標準,而是從供應鏈總體成本出發,與供應商配合做出降低供應鏈總體成本的努力。從自由競爭、分散采購的方式逐漸轉為將采購量集中于固定的少數幾家戰略性供應商,從而實現多方位,多角度的合作。
庫控正是從企業自身所面臨的問題出發,以間接物料管家為自我定位,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企業更好的抓住間接物料采購的改革重點,使企業的間接物料采購省事、省錢、省力、省心,從繁重的詢價等環節中解脫企業的采購人員,從而使他們為企業做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改革,從執行者變為間接物料改革的制定者、決策者。也使企業在間接物料采購中搶占先機,增強自身的行業競爭力,從而實現與間接物料供應商的互利雙贏!